新闻屋
主页 > 娱乐新闻 > 戏剧演出

广州交响乐团录制《马思聪作品集》即将首发

发布时间:2020-08-30 12:41:28

广州交响乐团录制《马思聪作品集》即将首发

唱片录制现场

作为马思聪家乡的乐团,广州交响乐团于8月17日~20日,由乐团常任指挥景焕执棒,录制了一套《马思聪作品集》,曲目包括他的《第一交响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思乡曲》,并特邀著名小提琴家徐惟聆担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思乡曲》的独奏。据悉,这套唱片有望于9月3日在韶关坪石首发。

在当时的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马思聪迎来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

得知广州交响乐团录制唱片的消息,马思聪家属马之庸分享道:“马思聪先生从1932年学成归国到1949年之前过着艰苦的生活,他决定以音乐为武器参加这场战争。他的《第一交响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等,饱含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对民族的热爱、对人民英雄的崇敬和对胜利的欢呼,构成了作品的感人内涵。现在广州交响乐团要录制这两部作品,十分难得。”

为进一步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的挖掘与活化,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对抗战时期岭南大学在粤北的办学遗迹进行修复,今年9月将作为广东历史教育研学基地向公众开放。粤北是抗战时广东的大后方,南接曲江、北交郴州的坪石是当年粤汉铁路线上广东境内最北的一个小镇,当时马思聪任教于北迁至坪石管埠的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在那里迎来了创作上第一个黄金时期,完成了《第一交响曲》等作品。

马思聪夫人王慕理女士曾在致友人的信中提到,常怀念那段时间,她说:“环境幽静,生活安定,他(马思聪)的几个大作品,如《第一交响乐》《小提琴协奏曲》等,都在那时不吃力地完成,那可说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

《第一交响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首次大同期静场录音制作

马思聪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是最早获得国际声誉的中国小提琴家和教育家、多产的作曲家,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中国近代史离不开广东人的参与和推动,在音乐方面更是如此,萧友梅、马思聪、冼星海、青主(廖尚果)等广东人,都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据介绍,1942年世界上诞生了两部反映“二战”时期反侵略反法西斯战争的交响曲作品,一部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当年3月完成的《第七交响曲》,另一部就是马思聪于当年12月在坪石管埠完成的《第一交响曲》。

马思聪完成于1944年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则是中国第一部以协奏曲体裁创作的大型小提琴作品。这部运用了广东音乐元素的开创性的作品,即使放在当下也是不可多得的“洋为中用”的范例。

马思聪《第一交响曲》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极少见诸演出舞台,这次是这两部作品面世近80年来的首次大同期静场录音制作。这次录制《马思聪作品集》充分体现了广州交响乐团在抢救性挖掘和传播优秀中国音乐作品方面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

徐惟聆使用

一把瓜达尼尼1756年制作的小提琴演绎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交响乐团特邀国际著名小提琴家徐惟聆担纲马思聪《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思乡曲》的小提琴独奏。1979年,著名美国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访华的外国音乐家,发掘了一批后来享誉国际的中国音乐神童,徐惟聆便是其中之一。徐惟聆曾受教于林耀基教授,是这位小提琴教育泰斗最早的学生之一,而同为广东人的林耀基教授,也是马思聪在中央音乐学院担任首任院长时的学生。

徐惟聆认为,马思聪的《小提琴协奏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加入戏曲元素是这首曲子最大的亮点,把广东音乐用西洋乐器表现出来,产生了很有趣的效果,演奏难度非常大,很考验小提琴独奏各方面的水平。本次录音,徐惟聆使用的是一把瓜达尼尼于1756年制作的小提琴,这把琴是今年诞辰100周年的艾萨克·斯特恩生前使用多年的乐器。因此,广州交响乐团本次录制的《马思聪作品集》,也将马思聪和斯特恩这两位小提琴巨匠联系在一起,这段隔空琴缘也成为东西方小提琴交流的纽带。

《马思聪作品集》由广州交响乐团录音制作中心制作。广州交响乐团大楼内拥有先进的录音硬件设施及优秀的录音声场环境,3首曲目的大同期静场录音就在乐团排练厅进行,特邀著名古典音乐录音师刘达操刀完成。这套意义非凡的唱片,有望于9月3日在马思聪《第一交响曲》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诞生地韶关坪石进行首发。

  • 上一篇:舞台观演的新命题:“在线”还是“在场”
  • 下一篇:《五丑四美图》老戏唱出新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