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回到老家可能再也喝不上学校食堂里这么好喝又这么便宜的粥了,我会一生回味粥的味道,而艰苦奋斗的内涵则要一辈子去践行。”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16届毕业生朱卓琳笑着告诉记者,她来自浙江舟山群岛,因为上大学才来到东北,现在要离开了反而特别不舍,“学校食堂熬粥用的东北大米养人啊,你看大学四年我喝粥都胖了近10斤。”
朱卓琳所说的粥在吉林师范大学被称为艰苦奋斗粥,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建校初期。由于条件艰苦,那时食堂能为师生提供的主要饮食是窝窝头和白菜汤,师生戏称为“顽固不化的窝窝头,死不悔改的白菜汤”,能喝上玉米碴混合着大米的稀粥就算改善生活了。
后来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窝窝头白菜汤伴随着忍饥挨饿的经历早已远去,而玉米碴大米粥寄托的美好记忆和吉师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这种由玉米碴和大米熬粥的稀粥在吉林师范大学被称为艰苦奋斗粥,寄语师生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每到毕业季,即将离校的毕业生还特意穿着学士服来食堂喝粥,并拍照留念。
“早上早点起床,去食堂喝一碗粥然后开始艰苦奋斗的一天。”艰苦奋斗粥的故事也是吉林师范大学王桂波教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的讲课素材。她告诉学生,早起喝一碗粥后开始一天学习的经历是她那个年代大学生活的主要回忆。“将来回忆起来,奋斗过的青春会伴有一股特别的香醇。”
记者从吉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和后勤管理处了解到,艰苦奋斗粥如今已成为了学校校园文化的一个符号,学校每个食堂早餐都提供。而且,从1998年学校40周年校庆至今,始终坚持每碗只售两毛钱。文字/王雪纯 图片/裘洁爽